無奈的選擇 無奈的工作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現在的才市有兩種“矛盾”的現象,那就是“單位招不到人,求職者找不到工作”。一邊是急著用人卻找不到人,另外一邊卻是急著找工作卻找不到工作。這讓我想到了求職“主力軍”——大學畢業生的艱難求職路。
今年的七月,是559萬莘莘學子收獲希望的季節。在這個季節,他們將用自己近20年的寒窗苦讀換來第一份收獲;在這個季節,他們將向世界證明自己的價值。可是數月的求職旅程,卻一點點的磨破了他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近日伍億人才招聘網(www.51rc.com)推出《您滿意自己的首份工作嗎?》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僅兩成人滿意自己的首份工作。
僅兩成人滿意自己的首份工作
在回答“您對自己的首份工作滿意嗎?”這個問題的時候,只有21%的人選擇滿意,職場新人大多是“歷盡千辛萬苦”才找到第一份工作,那么“千辛萬苦”找到的工作為什么只有兩成人滿意呢?
35%的人首份工作是無奈選擇,半數以上人先就業后擇業
大學畢業生,這個昔日耀眼的光環,現在卻成為了令大學生們頭疼的“緊箍咒”。他們成長的每一步都是家長、老師的驕傲,但當他們被冠以“大學畢業生”這個美麗的光環之后,無奈卻隨之而來。
在這個大學生“泛濫”的年代,“大學生”這個稱號并沒有給他們增加就業的籌碼;相反,他們卻因為離開社會太久而缺少了大多數用人單位要求的“工作經驗”。離開學校之后,陌生的社會并不能接納他們,大多數人只能無奈的選擇先就業后擇業。調查顯示54%的人選擇先就業后擇業,35%的人首份工作是迫于各種壓力,無奈選擇。
41%的人時刻尋找更加理想的工作
無奈選擇的工作,當然不會稱心。“您打算維持您的首份工作嗎?”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只有14%的人表示我很喜歡自己的首份工作,沒有想過要跳槽;45%的人選擇如果遇到更合適的工作就跳槽;另外41%的人則是時刻尋找更加理想的工作。當然,除了工作不稱心之外,沒有簽訂合同也是大多數人跳槽的主要原因。
只有35%的人首份工作簽訂了《勞動合同》
“您的首份工作有沒有簽訂《勞動合同》?”44%的人選擇什么都沒有簽訂,21%的人選擇只簽訂了就業協議,但沒有合同,另外只有35%的人簽訂了正式的勞動合同。想必沒有保障的工作,大多數人都不會放心。另外,沒有了《勞動合同》的約束,跳槽者也就沒有了顧慮。
58%的人最大的壓力是缺乏工作經驗
伍億人才網招聘網《我的求職故事征集》自開辦以來,收到的不少求職者的求助:“我是應屆畢業生,可是現在的職位都要求有工作經驗,我該怎么辦?”
面對這個問題,我們也很無奈。現在大多數的單位領導都想招“現成”的人才,有的單位干脆直接寫上“謝絕應屆畢業生”。500多萬的應屆生就只能每日不停的奔波于各人才市場,徘徊在各大求職網站之間。“工作經驗”成了應屆生求職的一塊巨大的“絆腳石”。58%的人面對新的環境,最大的壓力就是缺乏工作經驗,業務不熟悉。所以大多數人對首份工作的期望就是積累工作經驗。
七成人對首份工作的期望是積累工作經驗
“您對首份工作最大的期望是什么?”68%的人選擇積累工作經驗,學習待人接物 ,看來工作經驗成了制約大學生找到理想工作的首要因素。面對未來,他們不敢有奢望,只能提高自己的素質,積累工作經驗,來適應這個社會的要求。從最底層做起,一步步的向著自己的目標邁進!
結語:
“單位招不到人,求職者找不到工作”,只是因為“找不到工作”的求職者不能讓“招不到人”的單位滿意;而“招不到人”的單位,又不是“找不到工作”的求職者的理想工作。這段話看起來似乎有點亂,但我覺得這正是當今才市日益凸顯的問題。那么雙方何不各讓一步?
單位如果不能擔起培養人才的重擔,只靠“挖角”,那大家一起“挖”,相互之間搶的頭破血流,不說搶不到,即使是搶到了,又有誰能夠保證“搶”到的人才不會被其他企業“挖角”呢?還不如認認真真的培養屬于自己的人才,為自己“量身定做”,豈不更好?
我們還要提醒求職者,降低身價是不夠的。多關注一下就業動態,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爭取早日達到公司的要求,這才是最終的解決方法。對于培養自己的單位要心存感恩,不能學到了一些東西,積累了一點經驗就另謀高就了,這樣的“人才”,恐怕也是大多單位都不喜歡的吧。
其實,除了單位和求職者,還有一個重要的角色,那就是高校。高校不僅是學生們深造的場所,更是把學生推向社會的最終環節。學校應該合理的引導學生正確的接觸社會:首先,學習不能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其次,實習也不能只是到現場看看;另外,技能實訓也不能脫離實際。
所以,要想改善嚴峻的就業形勢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未來才市風云,我們拭目以待……
文/職業顧問朱蕾蕾
摘自《齊魯人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