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不如保姆 養老專業畢業生紛紛改行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2005年,江蘇第一個與老年人服務有關的專業——“老年服務與管理”在南京一家高校誕生。然而3年畢業后,一個班的學生僅有兩人學以致用,其他人全都改了行,有人認為促使改行的原因在于薪水太低,有人則認為是專業設置的定位有問題。
大學生看好前景,選了冷門
“您好,有什么需要幫忙的嗎?”日前記者跨進南京市允德樂齡(象山)老年公寓,兩名亭亭玉立的姑娘揚著清脆的嗓音打招呼。她們是張桂霞和王雷,南京應天職業技術學院管理系“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首批畢業生,也是學校精心培養三年后僅存的兩名學生。
為什么選了老年服務專業?一臉娃娃氣的王雷說:“我們家老人很多,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很慈祥,我覺得和老人很好相處,而且這個專業發展前景大。”張桂霞則告訴記者,就沖這專業名字,當時估計畢業后可能是到民政部門從事老齡事業管理的,沒多想就報名了,而現在畢業后去養老院工作,這個結果她以前沒想過。
王雷告訴記者,開始她也有點顧慮,但是學習專業課程以后,改變了以前她對照顧老年人概念的誤區。“不僅要在生活上照料他們,更要讓老人們活得快樂,其實老人可以做的事很多,要改變他們安度晚年那些消極被動的生活態度。”王雷說,在校期間,她們學習了老人保健按摩、老年太極拳、老年膳食與營養、老年護理與保健、老年心理咨詢與治療、老年美容與服飾、老年活動組織與策劃等等。“尤其是老年心理學,在與老人接觸后,我發現老人最怕寂寞。”
畢業后工資比不過保姆
“我們是學校老年專業招收的第一批學生,招生計劃數是40人,但開學后,我發現班上只有20人,其中還包括調劑來的學生,而且大部分是女生。有的同學在中途還轉了專業,換成外語和幼師,最后到畢業時只有14人了。”張桂霞告訴記者,她和王雷算是首屆畢業生中比較幸運的,首筆工資是1000元,還享受養老醫療保險和免費吃住的待遇。一些人應聘到了民辦養老院,雖然專業對口,但每月工資只有七八百元。“這份工資與護工幾乎一樣,還不如一名保姆呢。”
“讓我們更失望的除了待遇,還有世俗的眼光,這有兩方面原因,首先是一些民營養老院負責人,沒有把我們擺在一個合適的位置,一進院就安排我們給老人洗澡、洗腳、處理排泄物等,把我們完全當成護工用,所學到的知識一點都派不上用場,看不到職業生涯發展的空間。”張桂霞說,還有就是別人的看法,傳統將服務業看成低人一等的職業觀念仍然扎根于人們的頭腦中,一提到養老院,就是伺候老人吃喝拉撒的工作,不該是由小姑娘干的。于是很多同學改行做了業務員、營銷員、文秘等。張桂霞覺得,那些改行的同學其實并不是不熱愛自己的專業,他們也在等待機遇。“如果當初我的月薪也就800元,干護工的工作,現在肯定也改行了。”
養老院 高薪出不起低薪難留人
“這兩個小姑娘在我們院可是寶啊,她們雖然才來不久,但是組織策劃能力一流,很多老爺爺老奶奶都很喜歡她們,喜歡拉住她們的手聊天。”允德樂齡(象山)老年公寓的負責人丁渝平說,她們的工作是接待、檔案管理、策劃組織老年文化娛樂活動、老人心理健康咨詢、制定康復計劃等。“隨著社會的發展,養老事業已經不再只是過去所謂的一些敬老院,不再只是意味著干一些臟活和累活,更多的是有了精神文化的介入。
不過,丁渝平坦承,目前南京的民營養老機構還不成熟,大多都停在剛起步的狀態,除了院長,就是護工了。而給護理員開出的工資一般在800元左右,都是年齡在四五十歲的女性來干。由于民營養老院還處于探索市場階段,本身資金有限,還在依賴政府給予的補貼,想要開高薪,現在還不太現實。
老年產業人才缺口太大
南京是全國較早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城市之一,目前南京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已達93萬。南京積極鼓勵民間資本投資養老院,然而專業人員的短缺拉了養老院服務質量的后腿,成為了養老機構發展的瓶頸。“目前南京216家養老機構,工作人員2000多人,一半以上的工作人員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大都是從周邊地區過來的護工,經過專業培訓的人員僅44%。”丁渝平說。
應天職業技術學院管理系副主任唐東霞告訴記者,他們之所以在全省率先開了這個專業,就是因為看到了養老業的人才缺口很大,其實,這個專業畢業的學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護理老人,而是技術管理型人才。這些學生畢業后可面向社區、敬老院、老年公寓、社會福利院、老年旅行社、老年產業公司等單位從事咨詢、管理等工作。同時記者了解到,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也于去年9月份開設了“老年服務與管理”、“食品營養與控制(老年營養與保健)”專業,并成立老年產業管理學院,建立了國家唯一的愛心護理工程人才培養基地,今年又新添了一個“老年社會工作”專業。
摘自《現代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