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人同意簡歷造假 誠信缺失誰之過?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用注水簡歷騙取用人單位的信任,制假者的誠信肯定要受到指責。然而,學生們認為,用人單位對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不切實際的要求,高校對制假簡歷現象的曖昧態度,則是簡歷造假的背景,也應該為大學生誠信缺失負些責任。面對學生們“造假有理”的觀點,高校的老師們又是如何評說的呢?
【正方】學生觀點:造假有“理”
理由一:真的不敵假的
為什么說“簡歷不作假,典型一大傻”?因為大學生現在求職簡歷作假已經形成某種“氣候”,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而社會招聘條件又比較苛刻,假如你單方面實事求是,實話實說,那就等于首先將自己置于一個不平等的競爭平臺上。盡管自己贏得的是誠信,但失去的卻有可能是很多現實的就業機會。特別是在人才競爭激烈、求職比較困難的今天,一個只知道一味堅守自己人格與誠信的人,在某些人眼里當然是“大傻”了。
假的泛濫,真的便會貶值。當同班同學都給自薦材料增添了“光彩”,而自己實打實,材料有可能被用人單位只看一眼就扔到一邊。大學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面,面對社會上的種種虛假現象,面對招工單位挑剔的眼光,不免思想上產生不平衡:自己十幾年寒窗苦讀,有的人卻輕易用造假換來了,這公平嗎?畢竟自己要適應社會,要符合用人單位的胃口,給自己正宗的大學文憑里面加點調料總可以吧。
理由二:造假有“客觀要求”
求職簡歷造假,直接反映出的是一些當代大學生誠信意識的缺失。而有些學校為了能讓自己培養的學生順利找到一個合適的單位,往往對學生的造假行為“睜只眼,閉只眼”,通常就會在假簡歷上“通情達理”地蓋章了事。
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是,何以出現這樣的局面?反觀一下近年來某些單位的用人觀,我們也許更能找到答案。現在,有些單位在選聘大學生時,往往求全責備,不僅希望被聘用的大學生學識淵博、扎實,而且還要求他們英語、電腦等樣樣精通,并具有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尤其是那些班干部、學生會干部更是受用人單位的青睞。假如苛求他們在學識淵博的同時又有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那當然是“硬趕鴨子上架”。用人單位的要求與求職大學生的客觀實際不符,為大學生在簡歷上作假提供了“客觀要求”。
【反方】老師觀點:造假騙人誤己
理由一:一步走錯,全盤皆輸
(李淑貞福建省倫理學會副會長,福建師范大學教授)我曾經親眼見過學生偽造優秀履歷的事,就在學校的文印室里。先把自己的名字用類似筆跡或相同字體寫在或打在一張白紙上,再粘到證書或文章上掩蓋住原有者名字,進行第一次復印。再用刀片等工具小心刮掉周圍痕跡,進行第二次復印,一張證書或獎狀的復印件就這樣出爐了。英語四級、六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考試證書、獎學金證書、優秀學生干部獎狀和一些發表在報紙雜志上的文章等不費吹灰之力便可據為己有。
畢業生簡歷造假也是如此,用人單位開始可能被“注水材料”吸引,但最后還是會查看畢業生檔案,一旦發現有水分,必將會影響錄用,結果將是“一步走錯,全盤皆輸”。所以,建議畢業生將心思花在對用人單位的了解上,而不是不切實際地在材料中“增光添彩”。
有的同學將造假泛濫歸咎于社會環境的復雜,但是環境越復雜,誠信越重要。如果人與人之間沒有了誠信,在這個社會里必將一事無成。
理由二:弄虛作假反被聰明誤
(譚華孚中國傳播學會理事,福建師范大學教授)有的學生寫論文移花接木、東拼西湊,但是卻連嫁接的功夫都不到家。造假者千萬不要自以為得計,因為一位合格的教師是完全可以發現哪些論文是抄襲的。“只要把學生論文中的一些內容摘下來,在網上一搜就能查出來。”
只有真實的東西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也才能支撐個人的成長。弄虛作假是絕對不會有好結果的,套用《紅樓夢》里的一句話:“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理由三:學校要建立失信懲戒機制
(張碧紅福建師范大學社會學青年教師、博士)這種“造假”是非常有害的,是社會大背景在求職上的一種反映。控制這種現象的根本在學校。有些學校盲目追求就業率,對于一些“造假”現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容忍甚至縱容學生的造假行為。“懲戒機制”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學生造假除了支付一定造假費用外,幾乎沒有任何成本,也不會受到任何懲罰,不少人就會突破道德限度進行造假。如果造假的成本很高,風險很大,自然作假的人就會考慮后果,而謹慎行為。
作為人才培養方,高校應當擔負起制止大學生畢業生簡歷作假的責任。例如,高校在校園內強調求職誠信,一旦發現要進行批評教育;對于一些成績單、證明必須由學校蓋章方被認可等,把好人才質量關。
□典型事例:“注水”簡歷“打濕”前程
在某報社實習的小陳本來干得不錯,在實習期間非常勤奮,發表了多篇稿子,得到了報社許多人的認可。小陳認為在該報社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崗位是十拿九穩之事。然而,他在自己的簡歷中耍了小聰明,從而耽誤了自己前途。小陳在實習期間共發稿20來篇,其中有3篇是版面頭條,但他略加“浮夸”,寫成了“發稿50余篇,版面頭條近10條”。令小陳意外的是,他的簡歷送到報社人事部門后,偏偏又被轉回他原來的實習部門進行考察。結果,本來挺欣賞他的主管領導一看簡歷就皺起眉頭:印象當中小陳沒發這么多稿。仔細一查,印證了領導的猜疑,小陳反而給報社留下了“不夠誠實”的印象。主管領導雖然愛才,但考慮到新聞從業者的品德要求,最終放棄了小陳。
□記者手記:榜樣最關鍵
學子誠信缺失,有人馬上就想到了要加強誠信教育,認為這是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忽視了學生品德塑造和誠信教育的結果。這也許是問題的一個方面。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正是整個社會的誠信缺失,為學子起了很壞的示范作用。
在網上檢索一下,誠信缺失似乎已是當前社會中的痼疾。制假售假、以次充好、逃稅漏稅、虛報利潤……當這些現象得不到應有的懲處,且在某些領域有愈演愈烈之勢的時候,那么失信蔓延進校園,就是無可避免之事。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單純地在高校校園里加強誠信教育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況且,我們通常所說的加強教育,無非是道理的硬性灌輸,重要性、意義,等等。但道理哪個不懂?所以,加強對學子的教育,先要摒棄空談教育,在社會上樹立示范的樣板,讓“一處失信,處處受制”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讓學子認識到將要付出什么樣的代價。
摘自《新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