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話題之一:離開是一種忘記?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甭說是離職,就是稍微有點波動就得談。怎么說呢,現在這架勢,敏感型人才比較多,稍微風吹草動就有敢跳槽的,也不一定看準了,誰看的那么準才跳?有的敏感型人才是經歷不了長時間等待的,1年到1年半沒有個說法,很有可能就閃身了,主要是個人自信與自戀程度使然,相信自己的能力,看到合適的機會,還有就是想放松休息一下,借鑒某些國家的工作一段時間給自己一個假期的模式,瀟灑自己的生活,不過這未嘗不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
通過線人收到某重要人士離職的消息或沖動,必須得有所反映,特別是對公司來說比較敏感的人物,或者就是大拿,一旦流失,后果很嚴重,老板也會很生氣地!所以作為HR必須察言觀色,謹慎對話,表明一個私人的態度,再表明一個公立的態度,前者留心,后者留人。
當然也有的人,干脆死心塌地必須要走,一般是接到另一個橄欖枝,抑或是實在無法忍受當前的壓力,必須得離開,那其實就沒有必要挽留,聚散常有,而感情常在,我們所希望的都是快樂的離開,而不是背負著仇恨、猜疑和冤枉。沒必要,實在沒必要,作為一個即將離開的牛人,當然可以對最后見的HR訴說一些事情,但就常情看,說實話的不多,寒暄的不少。試想,一個執意忘記的人,又為何要為他人留下話柄,去當別人的煙灰?所以換句話說,離職談不談,不完全在于談,而在于觀察和分析。有時候,一個人的離開,暴露出來的不僅僅是其個性縱情,關鍵是公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像人際關系、職位待遇、責任壓力,這些都是有關系的,往往他們又是得不到一個合適的溝通渠道,最終身中數彈,渾身是傷,不得不選擇放棄和離開。既然能夠發現問題,就一定注意總結,在下一個人出現離職時,主動去詢問,同類對比嘛,或者防范在前,日常工作時發現類似的苗頭,一把刀砍去,斷了他離職的念頭。
離職的談要看時間和地點,想了解的多一些,不妨設在私人環境,推心置腹,觥籌交錯,此類收獲頗多,體味亦深,多有酒不醉人人自醉之感。如果選擇工作場所,公然一副質問和調查的架勢,那什么也得不到,頂多就是聽到幾句夸獎,而其內心想的卻是趕緊辦完手續,千萬別給自己閃身制造障礙,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談與不談,離與不離,沒有定式,但有常理,人心在,人就在,如若離職已成結論,不妨寬容放手。
作者:付曉瑢,中央企業集團物流事業部綜合管理工作2年,中國物流技術協會工作1年,在物流事業部籌備初期承擔員工招聘及員工培訓工作,現任綜合管理部總經理,國家標準《物流術語》起草人,主持完成物流事業部ISO9001體系建設。
信息來源:智聯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