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只要求大學生“去精英化”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近日,社科院就2009年大學生就業前景給出了一個相當嚇人的數字:100萬人將無法就業。這個數字表明,不管愿不愿意,大學生去精英化已從現實層面拉開序幕。
看到這則數據的時候,我和父親正在一家飯店喝粥,5塊錢一小碗明火白粥,父親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這么一碗粥值得他付出5元。但是起碼有100萬大學生家庭卻不得不為一個去了精英化的昂貴的大學生買單。
每次大學生就業高峰來臨之即,總有專家苦口婆心規勸諸位大學生畢業生,要放低姿態,正視“大學生”已和“精英”群體分離開來的現實。特別要求大學生在求職潮中放下身段,從心理上,先把自己去精英化。
沒錯,一直以來,包括我在內的普羅大眾有一種“奇怪”的心理:一邊羨慕國外高百分比的大學教育普及率,一邊死抱著“大學生=精英分子”的理念不放。這么一個心理,看似在邏輯上就有漏洞,——“物以稀為貴”,大學教育普及率提高,大學生自然就沒那么金貴,不金貴就得平實點。
這么簡單的道理,國人居然不懂。不但不懂,這么個邏輯矛盾的心理還很有市場。于是屢屢有人出來糾錯矯正,并直接指正“大學生不是精英分子”。
真的是國人不懂嗎?民眾早就知道,大學生已不再是以前的天之驕子,畢業之初,連隔壁大媽都會感嘆一句:“找到工作了?真不容易!現在大學生工作難找啊!”真的是學生放不下身段嗎?賣肉、洗腳、跑堂子,哪行都有大學生的身影,大學生們早在“畢業即失業”的威脅前自嘲說,“誰叫我精英我跟誰急”,心理上早就去盡了精英化。
必須承認,大學生去精英化的趨勢已不可逆轉,也沒什么可逆轉的,讓大學生不再成為稀缺資源,是我國人才戰略的重要一步。其對國家競爭力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無須贅言。而從就業現實來看,放下身段,心態平和地求職也是大學生最明智的選擇。
大學生遲早要卸下神圣的光環。那為什么,布衣百姓們死摳著“大學生=精英”不放,要為大學生討一份精英級別的待遇?既不是不愿面對大學生已非稀缺資源的現實,也不是對弱勢的簡單同情。而只是因為投入與產出的嚴重不對稱。無論對居民家庭還是農民家庭,要捧出一個大學生,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不少農民家庭甚至傾全家之力,舉債供學。
當你付出了精英化培育成本,卻只獲得非精英化培育模式,最終得到一個去精英化的大學生。你會覺得合理嗎?就像我父親喝的那碗5塊錢的明火白粥,他始終覺得價格極度不合理,以致回家路上一直都在嘮叨——雖然他的收入在小康的浙江省也屬中上水準。
其實,要讓我父親覺得粥喝得值,很簡單。第一種方法是降低價格,一塊錢一碗,甚至5毛錢一碗,總沒人覺得不值了吧?第二種方法是提高質量,皮蛋瘦肉,甚至來點鮑魚,那么,簡直要驚呼“超值粥”!所以,想平息輿論,別只要求大學生去精英化。事實上,琢磨下怎樣熬出一碗真正值5塊錢的粥,要比爭論有用得多。
摘自《紅網》